“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璐璐, 吴登, 洪天澍, 姚伟, 张木清, 胡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19-3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1
    甘蔗镰孢菌(Fusarium sacchari)是引致甘蔗梢腐病的主要病原真菌之一。为明确F. sacchari中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类效应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前期利用F. sacchari基因组数据对其具有分泌性的金属蛋白酶基因进行预测,从中扩增得到一个锌依赖型金属蛋白酶类效应蛋白基因Fs03538,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Fs03538含有一个典型的锌依赖型金属蛋白酶结构域(ZnMc super family),蛋白质N端的1-18个氨基酸序列含有特定的分泌信号序列,亚细胞定位显示Fs03538能够定位于植物细胞核中;qRT-PCR分析表明Fs03538在甘蔗镰孢菌侵染甘蔗12 h到达最高峰值,之后表达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确定Fs03538可以抑制小鼠促凋亡蛋白BAX引起的烟草细胞坏死,在F. sacchari中敲除Fs03538后发现突变体在生长速度、产孢量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致病力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Fs03538在F. sacchari入侵寄主的过程中高量表达,可能通过进入寄主细胞核中抑制寄主免疫响应,是F. sacchari重要的毒力因子。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吴佳椰露, 傅艺炜, 包崇来, 严亚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32-4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46
    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寄主范围广泛,可引发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根腐病。分泌蛋白在病原菌对植物的侵入、定殖和扩展等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SignalP、TMHMM、WoLF PSORT和PredGPI等软件对F. solani全基因组编码的17654条蛋白序列进行了分泌蛋白和效应子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F. solani基因组中有1032个分泌蛋白基因,占编码蛋白基因总数的5.85%。进一步利用dbCAN3等软件对经典分泌蛋白中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 (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CAZymes) 进行预测,发现其中258个为CAZymes,以糖苷水解酶亚家族成员最多。分泌蛋白中效应蛋白(effector)的预测结果表明,F. solani中有185个潜在的效应蛋白,其中183个蛋白的功能可被PHI数据库注释到。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瞬时表达系统,在本氏烟中对其中5个注释为增加F. solani毒力的效应蛋白进行验证,发现其中2个候选效应蛋白(XP_046140852.1 和XP_046131041.1)能够抑制由Bcl2关联X蛋白BAX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引起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可能在F. solani侵染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F. solani的致病分子机制,同时为F. solani与植物互作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朱晓颖, 王娜娜, 赵玉丹, 王旭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45-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4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虽然针对水稻上为害严重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目前已克隆并鉴定了一些抗病基因,但相应的抗病资源依旧匮乏。本研究发现乙烯途径转录因子OsEIL4参与调控水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反应。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检测发现OsEIL4基因在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侵染时均诱导表达。所构建OsEIL4转基因水稻植株的抗病性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材料,OsEIL4基因编辑(OsEIL4敲除)和基因沉默水稻植株对这两种病原菌的抗性减弱,而OsEIL4过表达植株对二者的抗性增强。此外,qPCR检测发现,乙烯信号通路标记基因和防御基因OsPR1aOsPR5OsEIL4基因编辑稻株中下调表达,而在OsEIL4过表达稻株中上调表达,表明OsEIL4作为乙烯途径的正调控因子可通过调控防御基因表达介导水稻抗病性。亚细胞定位和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OsEIL4具有转录因子的特性,预示其可能通过行使转录调控功能参与水稻免疫反应。本研究挖掘到了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基因资源,将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新思路。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嘉琳, 崔婷茹, 杨喆, 李白, 朱倩洁, 曹宏哲, 张康, 邢继红,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55-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3
    为了阐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关系,深入探究B. cinerea致病的分子机理,本研究使用同源映射(Interolog)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2 296个蛋白和9 376对互作的B. cinerea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图谱;并使用结构域-结构域相互作用(Domain-domain interactions)方法,对构建的B. cinerea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图谱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和优化,构建了一个包含1 233个蛋白和2 585对互作的高可信度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利用MCODE算法将该网络图划分为27个功能模块,并对已知致病相关蛋白GB1、RAS2、BMP1和BMP3的互作蛋白子网络进行了分析;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该蛋白质互作网络中BofuT4_P103090与BofuT4_P056160和BofuT4_P007800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进行验证,确定了BofuT4_P103090与BofuT4_P056160和BofuT4_P007800蛋白存在互作关系,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阐明B. cinerea致病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其他物种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刘会如, 逯佳琪, 沈汝彬, ANJAGO Wilfred Mabeche, 薛宇威, 魏利辉, 纠敏, 王楠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1): 65-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6
    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是一种植物病原卵菌,可侵染大豆、番茄、小麦等多种重要经济、粮食作物,引起根腐、茎基腐病,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报道一个来源于P. myriotylum的碳酸酐酶家族蛋白(Carb anhydrase)-PmCA1,发现其在P. myriotylum侵染植物过程中上调表达,同时其可抑制flg22诱导的活性氧迸发及防御相关基因表达,促进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侵染。以上结果表明PmCA1可能是P. myriotylum的毒性因子,通过抑制植物PTI免疫反应来促进病原菌侵染定殖。研究结果将为P. myriotylum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思路,为探究P. myriotylum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清, 侯晓雪, 张向东, 王荣艳, 唐唯, 李灿辉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091-110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9
    马铃薯早疫病(Potato Early Blight,PEB)是马铃薯生长期叶部重要病害,在世界范围内马铃薯各主产区普遍发生,目前没有特效防治药剂或完全抗性的马铃薯品种。本实验利用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Alternaria solani接种云南省主栽品种‘合作88’(Cooperation-88)叶片上,通过AUDPC对比易感早疫病品种‘Désirée’,发现‘合作88’为抗性品种。以‘合作88’接种后不同发病阶段,分别进行早期(A. so_e,0-72 h)、中期(A. so_m,73-120 h)、晚期(A. so_l,>120 h)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分析。分析发现A. so_e共有13 083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7 438个,下调表达5 645个;A. so_m共有12 121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3 299个,下调表达8 822个;A. so_l共有10 530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1 686个,下调表达8 844。分析3个时期基因差异表达,有2 720个相同基因,A. so_e特有基因4 997个,A. so_m特有基因3 975个,A. so_l特有基因3 230个。通过电镜观察,结合转录组分析和qRT-PCR验证结果,推测在A. solani侵染‘C88’早期,果胶裂解酶和纤维素合成酶合成的增加参与细胞壁重塑,侵染中期‘C88’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明显上调表达参与解毒途径,晚期合成大量抗氧化物,激发防御机制。3个时期中bHLH、ZIP、MYB、ERF等与抗病相关的转录因子高度表达,广泛参与泛素化途径。该结果可为研究马铃薯抗早疫病提供理论基础,加速抗病育种。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佳莉, 梁晓宇, 柯宇航, 冼雪梅, 王立丰, 王萌, 张宇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103-111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7
    由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引起的橡胶树白粉病是影响橡胶产业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可导致橡胶树大量落叶,严重影响胶乳产量。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研究橡胶树抗白粉病蛋白及其调控网络对于解析橡胶树抗白粉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O. heveae HO-1菌株接种后48 h和0 h (接种前)混合的古铜期橡胶树叶片为样本,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白粉菌侵染的橡胶树叶片cDNA初级文库,通过LR重组技术将初级文库分别重组到pGADT7-DEST和pPR3-N-DEST次级文库载体上,构建出膜体系和核体系酵母双杂交次级文库。这两个文库容量均大于1.0×10-7 CFU,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长度在0.1~2.0 kb之间,平均长度为1.5 kb。同时,我们分别构建了橡胶树抗病蛋白HbCNL2的全长和富含亮氨酸重复 (Leucine-rich repeat, LRR) 结构域诱饵载体,并在核体系酵母文库中筛选出7个可能与HbCNL2 LRR结构域互作的蛋白。进一步通过酵母双杂交点对点验证,确定了HbKLCR1、HbGAIP这两个蛋白与HbCNL2 LRR结构域的互作。GO注释分析显示HbKLCR1具有蛋白质结合活性,HbGAIP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过程,二者可能在橡胶树的抗病反应中发挥作用。本研究构建的cDNA文库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为筛选获得针对白粉病菌的抗病蛋白、解析这些蛋白的功能以及构建蛋白质互作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韩彦卿, 武晓雄, 蒋思铭, 卫安琪, 田娜娜, 王鹤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114-112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43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类受体蛋白激酶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LRR-RLK)在植物抵抗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明确谷子LRR-RLK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家族成员在谷子对抗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谷子LRR-RLK基因家族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对其进化模式、序列特征、基因结构、启动子序列和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利用谷子抗病和感病品种受S. graminicola侵染后3个不同生育期的转录组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the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WGCNA)方法,对抗病基因共表达模块和核心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LRR-RLK家族基因在谷子9条染色体上呈现不均匀分布;对谷子和拟南芥LRR-RLK类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分为4类;多数基因编码的激酶蛋白的结构域相对保守,其启动子区包含防御和应激反应、分生组织表达相关的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受多种因子调控;利用 WGCNA 构建与抗病相关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共鉴定到 44个基因共表达模块,其中3 个为抗病相关的特异性模块(Turquoise、Blue 和Yellow) ,从中发掘到12个核心基因,功能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参与植物抗病调控;从中选取6个基因 (Seita.9G413000Seita.9G296000Seita.9G557200Seita.9G493600Seita.3G241700Seita.9G163200),利用RT-qPCR分析其表达量,证实了这些基因在S. graminicola侵染的不同时期被诱导表达,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在谷子抵抗谷子白发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揭示谷子抗白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段灵涛, 王莉, 陈炜伦, 刘小雪, 祝一鸣, 何桢锐, 周而勋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129-114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2
    希金斯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是十字花科植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华南地区会严重危害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的生产。小柱孢酮脱水酶(scytalone dehydratase,Scd)是DHN黑色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在许多植物病原真菌中能够通过介导DHN黑色素的合成来影响致病力。本研究在希金斯炭疽菌中鉴定到一个保守的小柱孢酮脱水酶ChScd;而后通过RT-qPCR技术分析了ChSCD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该基因在希金斯炭疽菌菌丝与附着胞的黑化过程中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构建ChSCD基因的敲除与回补突变体菌株,用以分析ChSC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ChSCD基因的缺失阻断了希金斯炭疽菌中DHN黑色素的生物合成,菌丝与附着胞均丧失黑化能力,进而使ChscdΔ突变体对细胞壁干扰物质与氧化胁迫的耐受度、附着胞形成率、膨压以及致病能力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ChScd在希金斯炭疽菌的DHN黑色素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该病菌的抗逆性、附着胞的形成率、膨压和致病能力。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罗健铭, 缪绸雨, 韩健, 郝晨星, 叶蓉春, 盛玲, 马先锋, 金燕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6): 1142-11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37
    柑橘属绝大多数种质易感柑橘溃疡病,柑橘溃疡病严重危害了我国柑橘产业发展。本研究在枸橼基因组中鉴定出88个过氧化物酶(POD)基因,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2类,并通过对柑橘溃疡病具有抗性的枸橼C-05和感病的冰糖橙叶片接种柑橘溃疡病后的转录组分析,获得16个受柑橘溃疡病菌诱导特异表达的POD基因。对在抗、感病种质中表达量较高且差异较大的CmPOD05使用qRT-PCR进一步验证其表达,并通过烟草亚细胞定位确定其可能定位于细胞质膜上。同时分析了不同柑橘种质之间的POD05同源基因蛋白质差异,以及通过启动子序列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得到防御和应激反应调控等多个抗病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在冰糖橙叶片中瞬时过表达CmPOD05,在接种溃疡病菌后第3 d,与对照相比单位叶面积的柑橘溃疡病菌生长量显著减少。在枸橼C-05及烟草叶片中瞬时过表达CmPOD05可以增加叶片的H2O2及超氧阴离子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CmPOD05可能参与了枸橼C-05对柑橘溃疡病的抗病过程。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闫曦蕊, 高泽文, 董莹, 吴文涛, 曾媛玲, 段山全, 王扬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50-9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9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具有致病性强、寄主范围广以及扩散迅速等特点,可对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为深入解析M. enterolobii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前期转录组数据为基础,以筛选出的番茄根系组织中受M. enterolobii侵染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T106为研究对象,通过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cDNA(423 bp),同源比对和结构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类防御素蛋白。利用TRV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沉默番茄植株中的T106基因,再对T106沉默和未沉默的植株接种M. enterolobii,观察线虫在番茄根系中的发育情况以及线虫诱导产生的巨型细胞的发育情况,测定根结百分率和线虫产卵量。结果表明,构建的沉默载体能够有效沉默番茄T106基因,沉默效率达85%;沉默植株根结百分率无显著减少,但根结内M. enterolobii的发育受到抑制,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减少了79.3%;同时观察到巨型细胞面积相比T106未沉默的对照植株,在各个侵染时期也均有减小。综上所述,T106可能是M. enterolobii靶向的感病基因。挖掘线虫靶向的植物感病基因对于寻找持久抗线虫病的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杨静雅, 曾哲政, 肖媛玲, 蔡民政, 吴沛珊, 魏闻恺, 阴伟晓, 罗朝喜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61-97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9
    由链核盘菌引起的褐腐病严重危害核果和仁果类水果的生产,极大影响我国水果的远距离销售与出口。基于对实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基因组学和侵染早期转录组学分析,筛选到MfHMG5MfHMG6基因在桃褐腐病菌侵染早期各时间段的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同,都在侵染1 h后显著下降,而后逐渐上升。为阐明两者的生物学功能,对MfHMG5的敲除和过表达转化子,MfHMG6的敲除和回补转化子的表型进行观察,发现MfHMG5基因的缺失和过量表达都降低褐腐病菌的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但不影响其致病力。MfHMG6基因的缺失降低了褐腐病菌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和产孢能力,且导致MfHMG5基因的表达量升高。本研究结果说明MfHMG5MfHMG6参与调控桃褐腐病菌的生长与致病。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利民, 康建刚, 李海洋, 陈琳琳, 邢小萍, 丁胜利,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74-98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5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发生日益严重,已对我国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Sey1属于RHD3(Root hair defective 3)家族,其编码的类动力蛋白GTPase参与内质网的融合,而内质网参与多种病原真菌脱氧雪腐镰刀菌醇(DON)的合成,但在假禾谷镰孢中还没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对假禾谷镰孢Sey1蛋白(FpSey1)进行了亚细胞定位,发现FpSey1定位于内质网上。通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和Southern杂交筛选获得了FpSEY1基因敲除突变体ΔFpSey1及其回补菌株。同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ΔFpSey1的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以及DON合成相关基因(TRI1TRI5TRI10)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在小麦胚芽鞘和大麦叶片上形成的病斑明显变小,且ΔFpSey1突变体对盐胁迫和过氧化氢(H2O2)敏感,但对二硫苏糖醇(DTT)耐受。上述结果表明,FpSey1参与菌丝生长、产孢和致病力形成,在假禾谷镰孢生长和侵染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陈文浛, 李美霖, 吴登, 杜金霞, 熊丽娅, 胡琴, 张木清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85-9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3
    甘蔗白条病是一种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 Xa)引起的细菌性病害,明确Xa的致病机理对甘蔗白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双组分系统中跨膜的组氨酸蛋白激酶Phoq通过感受外界信号,激活胞内激酶活性,进而调节下游基因的转录水平,是黄单胞菌中重要的信号传递因子。本研究收集了包括Xa在内的能引发植物病害的8种黄单胞菌的Phoq蛋白序列。经过系统发育分析、蛋白质保守基序预测等,发现这8种黄单胞菌中的Phoq蛋白质结构保守,且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进一步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的方法对Xa-JG43菌株中的phoq基因进行敲除,发现Xa-phoq敲除突变体的游动性和致病性相比野生型菌株明显减弱,但涌动性和抗胁迫能力不变,而Xa-phoq基因回补菌株的这些性状又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表明Xa-phoq基因是菌体维持运动性和致病性所必需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确定Xa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何艳秋, 姜戚, 迟元凯, 汪涛, 戚仁德, 赵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5): 995-100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0
    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为了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针对假禾谷镰刀菌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RPB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PCR引物(Fpg-F1/R2),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了该引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引物对假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DNA检测灵敏度为100 pg。基于引物Fpg-F1/R2建立的qPCR检测系统可用于假禾谷镰刀菌的早期快速检测,其扩增效率为87.5%,相关系数为0.99。此外,利用该检测系统确定了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引致病害发生的含量阈值,发现当该菌在田间土壤中含量大于213 pg·g-1时可引发小麦茎基腐病。本研究建立的基于qPCR的假禾谷镰刀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用于发病组织和田间土壤中该病菌的早期、快速检测。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宋宣同, 聂晓飞, 王紫瑶, 毕凯, 朱闻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26-7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40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害可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而分泌蛋白在灰葡萄孢的侵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对灰葡萄孢分泌蛋白功能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本研究从灰葡萄孢侵染时期的分泌蛋白组中筛选到1个分泌蛋白BcSGP1,该基因在灰葡萄孢侵染期上调表达。将BcSGP1基因敲除后,基因敲除转化子的致病力降低,但生长速度、产孢量和抗逆性没有变化。通过农杆菌注射法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BcSGP1后能引起叶片坏死,并且其诱导植物坏死的活性依赖于植物中的类受体激酶BAK1,但不依赖于类受体激酶SOBIR1。此外,BcSGP1还能诱导植物对灰葡萄孢的抗病性。以上结果表明,BcSGP1是一个致病相关分泌蛋白,并参与诱导植物的抗性,在灰葡萄孢与植物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增强了对灰葡萄孢致病机制的理解,为灰霉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甄金鹏, 柳健虎, 曹宏哲, 邢继红, 董金皋, 石承民, 张康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38-7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4
    近年来,由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玉米茎腐病和穗腐病频繁发生,造成严重的农作物产量损失。为了解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挖掘其致病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技术,对93份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禾谷镰孢进行群体遗传分析和选择消除分析。利用基因组分析工具箱(Genome Analysis Toolkit 4,GATK4)对这些禾谷镰孢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3,817,652个SNP标记。基于SNP获得的系统发育树、主成分分析(PCA)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这些禾谷镰孢分为3个类群。基于选择性降低,对类群1和类群2进行选择消除分析,结果发现类群1受到的选择压力更大。在群体多态性(θπ)和群体分化指数(Fst)两者交集的前5%区域确定了70个受选择区域,依据基因组位置信息获得了76个蛋白编码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以及候选基因在禾谷镰孢-寄主植物互作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分析,初步确定了其中8个基因(FGSG_05447、FGSG_05610、FGSG_10272FGSG_10313、FGSG_01353、FGSG_05545、FGSG_10858FGSG_12745)与禾谷镰孢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为揭示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以及小麦和玉米相应抗性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江玉霞, 代丽丽, 薛晓婧, 于悦, 张建荔, 丁新华, 钟巍然, 储昭辉, 刘海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46-7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8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严重危害番茄的产量和品质。番茄对晚疫病存在阶段性抗性,但具体抗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番茄品种“小汤姆”为供试材料,发现该品种幼苗期(株龄4周)比成株期(株龄8周)更抗晚疫病。利用RNA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富集并验证了幼苗期番茄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生物合成途径中AOS1、AOS2AOC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成株期植株。植物激素检测结果也显示,番茄叶片中JA含量在幼苗期显著高于成株期。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AOS1、AOS2AOC等基因均增强了烟草对晚疫病的抗性,表明这些JA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植物对晚疫病的抗性水平之间呈正相关。体外喷施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能提高番茄植株对晚疫病的抗性,而喷施JA合成抑制剂DIECA则使番茄更感晚疫病,进一步证明了JA正向调控番茄对晚疫病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JA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在番茄对晚疫病的阶段性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利用阶段性抗性防治番茄晚疫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马嘉冰, 杨明明, 赵颖嘉, 谭云晓, 常邦帅, 王娜娜, 黄丽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4): 756-76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2
    含PilZ结构域蛋白是目前最大的一类c-di-GMP受体,但该类受体在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 Psa)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都未见报道,揭示其在Psa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首先对Psa M228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及序列比对,对PilZ结构域蛋白进行鉴定及c-di-GMP结合保守位点分析;同源重组法构建单基因缺失突变体,叶盘真空渗透、软琼脂平板和生长曲线测定法分别测定突变体与野生型的致病力、运动性及生长速率差异;qRT-PCR测定T3SS和鞭毛相关基因的转录量分析PSA_2195是否对Psa的致病力和运动性存在转录调控。结果显示Psa M228中共有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其中PSA_2195和PSA_1975没有与c-di-GMP结合的保守基序RxxxR和(D/N)xSxxG。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存在功能分化,与野生型M228相比,ΔPsa_1116、ΔPsa_2195、ΔPsa_2203、ΔPsa_762、ΔPsa_4490和ΔPsa_4763的致病力显著减弱,ΔPsa_2195、ΔPsa_762、ΔPsa_1116和ΔPsa_3989的泳动和群集运动能力显著减弱,生长速率之间没明显差异。其中,PSA_2195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鞭毛合成、T3SS等相关基因影响Psa的运动性和致病性。总而言之,本研究对Psa M228中的8个含PilZ结构域蛋白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重点揭示了PSA_2195调控运动性和致病性的分子机制。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雷诗敏, 欧阳燕菲, 吴侨智, 许力丹, 曾晨, 伍慧红, 谢云巧, 何勇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22-53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7
    CSCD(1)
    在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PXO99A-GX菌株的基因组注释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典型趋化受体基因PXO_01024,预测其产物具有2个跨膜结构域(TMD)和1个甲基接收结构域(MA),但缺少配体结合结构域(LBD)。为明确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同源双交换的方法构建了PXO_01024的缺失突变体DM01024。该基因缺失导致细菌的游动性几乎丧失,生物被膜减少,而互补菌株CDM01024的这些性状又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在有伤接种条件下,DM01024的毒力与野生型相比并无明显变化,但是在喷雾接种(无伤)条件下,DM01024的病情指数相比野生型显著降低,而CDM01024的毒力又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说明PXO_01024在侵染早期发挥作用;利用毛细管法对野生型及突变体DM01024进行趋化性检测,发现DM01024对甲硫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甘氨酸、天冬酰胺、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葡萄糖、麦芽糖、木糖、果糖、琥珀酸和酒石酸的趋向性相比野生型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非典型趋化受体基因PXO_01024Xoo的趋化性、游动性和早期侵染相关。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瑞芳, 刘倩倩, 姚姿婷, 贤小勇, 陆光涛, 朱桂宁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35-54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9
    由柑橘黄单胞柑橘亚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 citri,Xcci)引起的柑橘溃疡病是我国柑橘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Xcci广西菌株N8中有一个与306菌株的XAC3126同源的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病原菌的致病性。预测该基因编码一个单功能反应调控蛋白。为明确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对该基因进行缺失突变和功能互补,获得了相应的缺失突变体和互补菌株。致病性测定发现,该基因缺失导致Xcci在柑橘上的致病性显著下降,并且其胞外多糖产量、运动性,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而互补菌株的这些表型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进一步通过RT-qPCR分析该基因缺失对Xcci运动性相关基因及胞外多糖相关基因转录的影响,发现相比野生型菌株,缺失突变体在丰富培养基NB中培养时,这些基因的表达均下降,表明该基因的产物是通过调控多种致病因子的表达来影响病原菌在柑橘上的致病性。据此,我们将该基因命名为embR (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motility and biofilm formation related regulator)。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尹国英, 贾蒙骜, 常永春, 张盼, 李震, 蔡长春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44-5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5
    编码马铃薯 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 CI 蛋白的核酸序列具有多个类似原核生物启动子元件的区域,有可能在原核细胞中翻译出对原核细胞具有毒性的蛋白,因此该序列难以按照常规的试验方法进行载体构建。在不改变CI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对编码CI的核酸序列进行改造,成功构建了含有CI开放阅读框(ORF)的表达载体,利用真核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成功实现了CI 蛋白的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将CI蛋白免疫 Balb/c 小鼠,共制备了 6株单克隆抗体。间接 ELISA 和 Western blot 免疫印迹证明,其中4B7_2D6(IgG1)单克隆抗体,灵敏度最高,特异性最强。CI 蛋白的成功表达及单克隆抗体的获得,为后续研究 CI 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前提条件,对进一步探索 CI 与植物蛋白互作机理以及 PVY 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张玉阳, 李庆伦, 于连伟, 谢莉娜, 姜兴林, 王贺, 李洪连, 施艳, 杨雪, 袁虹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3): 555-5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32
    CSCD(1)
    大豆症青相关病毒(soybean stay-green associated virus,SoSGV)是新发现的一种可以引起大豆症青的植物病毒。大豆症青在中国大豆产区广泛发生流行,严重威胁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SoSGV检测方法对于大豆症青的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SoSG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发病大豆中扩增得到786 bp的目的基因,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重组载体pET-28a-CP。在大肠杆菌Rosseta菌株中经过IPTG诱导表达,获得30 kDa的蛋白,与预期SoSGV CP大小一致。以纯化后SoSGV CP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了特异性SoSGV CP抗血清。In-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血清效价≥3.2×104。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制备的SoSGV CP抗体可以在SoSGV侵染的烟草叶片和大豆症青发病的大豆叶片中检测到30 kDa的特异性条带。本研究为SoSGV引起的大豆症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赵迪, 陈胜男, 张蝶, 王洪洋, 陈爱娥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18-33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7
    Myb转录因子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应对环境胁迫,但有关其对晚疫病抗性调控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本氏烟草中克隆获得一个含Myb-like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NbMybl。该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为753 bp,编码250 a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显示NbMybl受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表明NbMybl定位在植物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发现沉默NbMybl能够明显降低本氏烟草对致病疫霉的抗性。分析比较NbMybl沉默和非沉默对照烟草株系应对P. infestans侵染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8486个,其中上调基因4202个,下调基因4284个。使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发现鉴定得到的DEGs中共有373个参与植物-病原菌互作,308个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216个参与植物MAPK信号途径。推测这些DEGs可能与沉默NbMybl降低本氏烟草抗病性有密切关联。qPCR检测部分DEGs的表达,发现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本研究为阐明NbMybl参与对抗致病疫霉侵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晓妍, 从威威, 陈莉, 张承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32-3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6
    CSCD(1)
    半胱天冬氨酸酶(caspase)在哺乳动物中参与调控细胞凋亡过程,控制着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利用基因敲除和回补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中半胱天冬氨酸酶基因FgCas4的敲除突变体ΔFgCas4和回补体ΔFgCas4-C。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基因FgCas4的缺失并不影响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分生孢子产量、致病和产毒。但是,敲除突变体ΔFgCas4的菌丝分支变多且具有3个隔膜的分生孢子比例较野生型和回补体增加了8.7%。对外界环境胁迫因子耐受性测定显示,ΔFgCas4对杀菌剂和金属离子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同时其细胞内脂滴含量增多,对渗透胁迫因子抗性变强。亚细胞定位发现,半胱天冬氨酸酶FgCas4定位于液泡中。此外,基因FgCas4的缺失导致F. graminearum细胞自噬过程明显提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F. graminearum中半胱天冬氨酸酶FgCas4主要在菌体无性繁殖、对不同环境胁迫的应答以及细胞自噬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娜, 邹丽芳, 辛屹东, 孙胜, 耿雪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2): 343-35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1
    CSCD(1)
    青枯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严重威胁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冠菌素 (Coronatine,COR)是由丁香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syringae)产生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茉莉酸异亮氨酸 (JA-Ile)。本研究通过观察COR处理番茄后接种R. solanacearum的症状表现,发现COR处理的番茄植株比未处理的对照组青枯病发生症状轻。为进一步探究COR如何影响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对COR处理后接种R. solanacearum 24 h的番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COR处理共诱导了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9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124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发现COR主要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COR还诱导JA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抑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COR在植物-青枯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滕辉, 杨继硕, 李思雨, 周冬梅, 王楠, 孙树艳, 刘华琪, 魏利辉, 王云鹏, 邓晟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82-9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3
    CSCD(1)
    莲藕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最重要的水生蔬菜。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及栽培制度和栽培方式的单一化,莲藕病害问题日趋严重,其中莲藕腐败病危害最大也最难防治。目前国内外对镰刀菌引起莲藕腐败病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莲藕地下茎的发病症状,从微观和超显微层面揭示病害发生后地下茎及其维管束组织的变化。石蜡组织切片观察表明,随着病程的发展,发病组织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色的坏死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围绕维管束出现,越靠近维管束其数量越多,分布越密集。为了进一步揭示病原菌侵染对维管束的影响,本研究又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藕藕丝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病变程度加深,藕丝表面原本光滑紧凑的结构变得粗糙松散,且表面附着大量瘤状凸起物以及其它可能的代谢附着物。这些变化势必影响维管束内水分和养分的疏导,最终造成植株地上部分表现失水萎蔫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病害症状发生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并为今后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月月, 张水英, 周文鹏, 张天毅, 兰平秀, 谭冠林, 李凡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92-1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24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比同属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和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在茄科作物上的侵染性更强,为明确受ToMMV侵染后烟草不同表现症状对应的细胞病理学特征。本文构建了ToMMV的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对感染ToMMV的不同烟草组织中的病毒粒子及不同表现症状的烟草细胞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ToMMV为长度约220~310 nm,直径约16~18 nm的杆状粒子,感染ToMMV的珊西烟(Nicotiana tabacum var. Xanthi nc)种子也可携带病毒。ToMMV病毒粒子以分散或整齐分层排列于细胞质或液泡内。感染ToMMV的珊西烟和黄花烟(N. rustica)细胞均产生多泡体结构、大量次级小囊泡以及髓鞘样结构,线粒体嵴减少或消失。其中,症状表现为花叶、畸形的珊西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变化较大,有膜破碎、大量液泡进入的现象;线形叶细胞中多泡体结构和次级小囊泡数量更多;而表现为系统性坏死的黄花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变化较小。本研究ToMMV侵染性克隆的构建和不同烟草被感染后的细胞病变观察为进一步研究ToMMV的致病机理以及与寄主的互作等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邢启凯, 王欣芳, 彭军波, 张玮, 燕继晔, 李永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02-11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25
    CSCD(1)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500余种木本植物,危害严重。分泌蛋白在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定殖以及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有关经典分泌蛋白的研究较多,而对于非经典分泌蛋白在植物病原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L. theobromae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得到238个候选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基因功能预测及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碳硫裂解酶活性(Carbon-sulfur lyase activity)通路中被富集。基于PHI-base病原-宿主互作数据库的注释信息,其中有15个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可能参与了L. theobromae的致病过程。ApoplastP软件预测结果显示,其中4个定位于植物细胞质外体,11个定位于植物细胞内。经反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证实,这些候选关键非经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在葡萄枝条组织诱导条件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本研究结果,非经典分泌蛋白在葡萄—L. theobromae互作体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深入解析非经典分泌蛋白对L. theobromae致病力影响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姜佳, 田梦君, 聂庭彬, 杨志辉, 朱杰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4, 54(1): 116-1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31
    由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揭示A. solani与寄主马铃薯的互作机制,本研究利用RNA转录组测序技术和signalp-4.1、tmhmm-2.0c、phobius101和ProtComp v3等生物学软件,结合效应蛋白特征分析,筛选出A. solani与寄主马铃薯互作过程不同时期的效应蛋白,获得了137个差异表达的候选蛋白,并对其中4个候选蛋白(Gene03396、Gene06670、Gene02858和Gene06508)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鉴定。RNA-seq结果显示,3个候选蛋白编码基因(Gene03396Gene06670Gene02858)在互作的3个时期(3、4和5 dpi)与无互作时(0 dpi)相比表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为上调表达模式;Gene06508的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为下调表达模式。MEME在线软件分析发现这4个候选蛋白没有共同的基序(motif)。烟草过表达结果显示:Gene03396和Gene02858可直接诱导烟草细胞坏死,Gene06670可抑制由细胞凋亡促进基因BCL2-associated X(BAX)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反应,表明效应蛋白是通过激发寄主免疫反应或抑制寄主防御反应来发挥作用。亚细胞定位发现Gene03396定位在细胞膜;Gene06670和Gene02858可能定位在细胞间隙。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A. solani的效应分子以及揭示其致病分子机理提供了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洁玲, 丘麒, 马旖旎, 马香旭, 李华平, 李云锋, 聂燕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83-10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0
    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效应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致病因子,在稻瘟菌与水稻的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鉴定的效应蛋白大多为经典分泌蛋白。在前期工作中,本研究室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建立了稻瘟菌分泌蛋白质组数据库。其中,一个未表征的分泌蛋白(DUF967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命名为MoUPE4)被预测为候选效应子,其不含信号肽,属于非经典的分泌蛋白。本研究利用qRT-PCR、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基因过表达、生物学表型、致病性测定等方法,对MoUPE4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oUPE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稻瘟菌侵染水稻早期显著上调。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试验中,MoUPE4能抑制由BAX引起的烟草叶片细胞坏死反应和H2O2积累。与稻瘟菌野生型菌株相比,过表达菌株OE-MoUPE4在菌落生长、对胁迫因子的敏感性、产孢量、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变化,但对水稻的致病力显著上升,在水稻植株内的真菌生物量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MoUPE4为稻瘟菌的新效应子,参与稻瘟菌在水稻体内的定殖及在致病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王亚轩, 张承启, 陈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96-11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2
    CSCD(1)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的重大真菌病害之一,其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RCC1)作为一种核蛋白,能促进Ran结合的GDP/GTP转换,在染色质缩合起始、核质转运和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丝状真菌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中基因FgRCC1的敲除突变体ΔFgRCC1和互补菌株ΔFgRCC1-C。通过表型测定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生长速率较野生型菌株PH-1和ΔFgRCC1-C降低约8.5%,且菌丝分枝变多。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分生孢子产量降低约8.8%,并且隔膜数在4和5个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此外,敲除突变体ΔFgRCC1对杀菌剂戊唑醇变得敏感,而对多菌灵、刚果红、SDS、KCl、CaCl2、MgCl2的抗性增强。致病性测定发现,ΔFgRCC1在小麦上的致病力下降,并且其体内毒素体形成受阻,DON毒素生物合成显著减少,7种TRIs转录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FgRCC1在禾谷镰孢菌丝生长、参与逆境胁迫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莫映熙, 黄芸旦, 陈保善, 蒙姣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07-11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3
    甘蔗镰孢菌(Fusarium sacchari)是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其致病机理对于探寻甘蔗梢腐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质子偶联寡聚肽转运蛋白由质子移动力提供能量,转运二肽、三肽等氮源,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F. sacchari中一个与质子偶联寡聚肽转运蛋白编码基因高度同源的基因FsPTR2E在病菌大型分生孢子形成过程及侵染阶段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FsPTR2E敲除突变体(ΔFsPTR2E)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在常规培养基(PDA)上相比,F. sacchari在大型分生孢子诱导培养基上培养24~72 h,FsPTR2E的表达量显著升高;2)F. sacchari侵染寄主72 h时,FsPTR2E的表达量和菌丝阶段相比显著下降;3)敲除FsPTR2E不影响病菌生长、孢子萌发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但是敲除突变体ΔFsPTR2E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产量和野生型菌株相比均显著降低;4) ΔFsPTR2E的致病力较野生型菌株显著增强;5)同野生型菌株一样,ΔFsPTR2E可以在以二肽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这些结果表明FsPTR2E参与了F. sacchari的产孢与致病过程,但可能不负责二肽转运。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刁雨菲, 于成明, 熊雄, 郑金柱, 靳纪洋, 刘会香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20-113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7
    由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严重影响了苹果树的健康生长。异柠檬酸裂解酶是真菌乙醛酸循环中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基因(ICL)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基因VmICL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了基因VmICL的敲除突变体及回补菌株,解析了VmICL对病菌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渗透胁迫、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因VmICL位于9号染色体,VmICL蛋白在第23-545位氨基酸区域具TIM super family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亲缘关系最近。基因VmICL缺失突变体生长速率减慢,分生孢子器产生数量减少,分生孢子萌发延迟;基因VmICL参与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但不参与渗透胁迫;基因VmICL正调控碳源吸收,负调控氮源吸收,正调控致病力。总之,基因VmICL参与调控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的维持、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发挥。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光耀, 许铭, 包继源, 张琼, 冯浩, 黄丽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31-11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2
    植物病原真菌microRNA-like RNA(milRNA)通过调控靶标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以及侵染致病等生命活动。前期在系统鉴定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milRNA的过程中,发现Vm-milR9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高度表达,但在侵染过程中显著下调表达,降解组分析发现磷酸乙醇胺甲基转移酶基因VmPEAMT可能是其一个重要靶标基因。然而,Vm-milR9能否通过调控VmPEAMT的表达参与病菌致病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首先创制了Vm-milR9的过表达菌株,发现其菌落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显著降低。进而分析了过表达菌株中候选靶标基因VmPEAMT的表达水平,发现Vm-milR9的过表达显著抑制了VmPEAMT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烟草共转化技术证实了Vm-milR9在烟草细胞中能够特异性地抑制VmPEAMT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创制了VmPEAMT的敲除突变体,发现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致病力下降比例更为明显。上述结果表明Vm-milR9可以通过特异靶向抑制VmPEAMT的表达调控V. mali的营养生长和致病力。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张磊, 李文琦, 孙平平, 张斌, 李正男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41-11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5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是蔷薇科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毒,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具有基因沉默抑制子功能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其互作的西方烟37B(Nicotiana occidentalis 37B)蛋白。构建了库容量为9.6×106 CFU、平均插入片段>1 kb的西方烟cDNA文库,从中筛选到15种蛋白,涉及植物光合作用、ATP合成代谢、过氧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抗逆等过程,可为解析ACLSV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李军乔, 李晨芹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41-85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9
    CSCD(1)
    以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的健康块根为对照,对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侵染后的蕨麻块根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利用石蜡切片、超薄切片及显微摄像方法研究了病根的解剖结构及表面超微结构,探究了真菌的侵入与定殖规律,为进一步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研究蕨麻根腐病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致病真菌的侵染可以显著影响蕨麻形态,真菌通过块根自然孔隙和机械伤口侵入,由外向内深入破坏表皮及内部结构,块根外部出现病斑、腐烂,内部细胞变形。病原真菌侵染具选择性,主要集中于蕨麻块根韧皮部薄壁细胞,且形态多样。块根感病病变主要分为初期、后期和晚期三个阶段,由外向内病情逐渐加深,被侵染细胞出现质壁分离、内含物减少等现象。感病蕨麻外观及品质均受影响。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吴薇, 邹华松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52-86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44
    青枯雷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利用III型分泌系统(Type three secretion system, T3SS)将自身合成的100多个效应蛋白注入寄主植物细胞引起免疫反应的变化。本文报道青枯菌GMI1000效应蛋白RipAF1对寄主植物先天免疫反应的诱导作用。在本氏烟草植物上瞬时表达RipAF1,显著地诱导了PTI标志基因NbAcre31NbPti5NbGras2的增强表达,伴随着胼胝质的累积。酵母双杂交实验从烟草cDNA文库中筛选到与RipAF1互作的NbBAK1的C端序列,随后的荧光素酶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表明RipAF1与BAK1在植物体内相互作用。在GMI1000菌株中将ripAF1缺失突变,在营养丰富和基本培养基中生长与野生型没有明显区别,灌根接种番茄后致病力增强,在番茄植物体内的繁殖速度变快。这些结果表明RipAF1是一个诱导寄主植物PTI反应的效应蛋白,并且负向影响青枯菌的致病力。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卢静, 韩金成, 孙遗鑫, 蒋磊, 江彤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63-86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8
    利用PCR技术扩增草莓轻型黄边病毒(strawberry mild yellow edge virus,SMYEV)中国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将SMYEV CP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重组质粒pET-cp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37 ℃振荡培养,1 mmol·L-1 IPTG诱导表达,检测发现CP融合蛋白大量存在于细胞裂解上清液中。Ni2+-NTA亲和树脂纯化CP融合蛋白,Western blot可检测到较单一的特异性条带,分子量约为46 kDa。用纯化的CP融合蛋白免疫家兔获得多抗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达1∶512 000。以此多抗血清建立了Dot-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不仅可以检测感染SMYEV的草莓样本,用于感病草莓的早期诊断和鉴定,还可以用于SMYEV CP蛋白的瞬时表达和系统表达等分析。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姬丽云, 赵平祥, 闫志勇, 耿超, 田延平, 李向东, 王凤龙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5): 870-8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4
    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可侵染马铃薯和烟草等多种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衣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与辅助成分-蛋白酶(helper component proteinase, HC-Pro)互作调控PVY的蚜虫传播,但是否参与PVY在珊西烟上叶脉坏死症状的形成还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前期获得的84个PVY CP突变体在珊西烟上的症状,发现突变体PVY-71和PVY-82不能引起叶脉坏死症状。将CP中保守氨基酸天冬氨酸(D6)和甘氨酸(G9)的密码子分别突变为天冬酰胺(N)和精氨酸(R)的密码子,对应突变体分别命名为pCamPVY-CPD6N和pCamPVY-CPG9R,接种珊西烟10 d后,两个突变体均能系统侵染珊西烟,CP积累水平与野生型PVYN605相似,但均不引起叶脉坏死症状。萤火素酶互补试验结果发现,与野生型CP相比,CP突变体与HC-Pro的互作强度减弱。本研究首次为CP参与调控PVY引起的叶脉坏死症状提供了遗传学证据,其D6和G9为关键氨基酸。研究结果对明确CP在PVY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解析PVY坏死症状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